战略背景与发展现状

一、战略背景

(一) 国家战略
 1、国家领导部署

在食品安全问题频出、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背景下,农业品牌化成为“食安中国”、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近几年来,在各种因素的推动下,作为国家品牌计划重要组成部分的农产品品牌化已经成为我国的国家战略。2014年5月10日,习近平主席在考察河南时提出“三个转变”,倡导“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2015年7月16日,习主席在考察吉林时,提出“粮食也要打出品牌,这样价格好,效益也好”。中国农业品牌化,已成为国家最高领导关注的重大议题。

 2、国家政策迭出

在2016年中央出台一系列品牌相关政策的基础上,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更是明确提出“推进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支持地方以优势企业和行业协会为依托打造区域特色品牌;引入现代要素改造提升传统名优品牌”。农业部因势利导,将2017年确定为“中国农业品牌推进年”。2017年4月17日,在“全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和农业品牌创建推进工作大会”上,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强调:“与优势区域相结合,打造区域公用品牌;与安全绿色相结合,打造产品品牌;与原料基地相结合,打造企业品牌”。

(二) 时代呼唤
  1、消费需求升级

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从物质短缺过渡到物质盈余的时代,已经不再满足于有的吃、吃得饱。在既有选择能力(可支付能力强)又有选择可能(物质极大丰富)的情况下,消费者更高层次的需求得以释放,逐渐呈现超出农产品本身的层级化、多元化、价值化的趋势。

  2、风险意识增强

近十年来,中国食品安全问题频出,环境污染问题有目共睹,食品消费的风险意识日益增强,农产品消费亦不例外。品牌作为独具价值的信用体系,成为消费者防范、消除消费风险的关键因素。

(三) 责任担当

在农业品牌化的浪潮中,重庆具有自身的责任担当。在中国四大直辖市中,重庆是唯一深处中国内陆的,承担着带动、辐射整个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重庆与京津沪的重要区别在于,她不仅具有大都市、大工业的特征,还拥有广大的农村、众多的农民、独特的农业。因此,在一个直辖市层面上整合全域资源建设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探索农产品质优价高、标准化生产经验;树立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标杆;改变人们对重庆形象的片面认知;实现从成都的“西部之心”到西部“双子同耀”的发展格局;体现了重庆市对国家战略、时代背景和自身城市地位的深刻认知,也体现了重庆市政府的民生使命、区域使命和产业使命。

二、发展现状

(一) 发展优势
 1、 环境优良

重庆是山城、江城。域内群山遍布,山地比例高达98%,拥有多样山地立体小气候;水系发达,拥有长江、嘉陵江、乌江等众多水系;土壤类型多样,涵盖5个土纲、9个土类、40多个土属、100多个土种;农田水域远离城市和工业区,将工业污染降至最低。山地立体小气候、纯净空气、多属土壤、丰沛水系,天地化育,使得重庆市的山水之间,能够生产出高品质的农产品。

 2、 物产丰富

38个区县的广袤田野与立体小气候,令重庆的农产品丰富多样。市内现已形成十大特色鲜明的优势农业产业,拥有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品牌2899个,其中重点培育农产品品牌72个(不包括无公害农产品),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47个。重庆现已注册农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87个,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认证11个。重庆农产品的生长空间,覆盖下至海拔400米以下的河谷浅丘,上达海拔1500米以上的中高山区,品种异常丰富。在长期的农耕实践中,重庆下辖的每个区县都形成了3到5种特色优质农产品,有许多已经积累了区域性甚至全国性的品牌声誉。

  3、旅游繁盛

2016年,重庆市及下辖区县共接待游客人数超过4.5亿人次,体量巨大。重庆拥有众多的名胜景点,涵盖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乡村景观、城市景观、水体景观、高山景观、民族景观、科技景观等多种类型,已经在建和建设完成的山水田园综合体散布于多个区县,未来农旅融合的前景非常广阔。

  4、文脉深厚

重庆文脉源远流长且丰富多样。崇武尚勇的巴国文化历经4000多年延续至今;在嘹亮不屈的川江号子中诞生的火锅文化已传遍华人所到之处;战时陪都中孕育的红色文化沉淀成今日重庆的厚重底色;蔚为壮观的大足石刻诉说着昔日佛教文化的鼎盛辉煌;还有神秘的巫神文化、忠义的三国文化、入仕的儒家文化等等。上述文脉或显或隐、或大或小、或直或曲地影响着重庆人的性格、生活方式、耕作方式、饮食方式、生存价值观等。